期刊13:《眼镜在中国之发始考》

13.《眼镜在中国之发始考》.jpg

洪震寰《眼镜在中国之发始考》,《中国科技史料》,199401

该文通过文献考察与研究,指出唐墓出土的铅眼罩不是针孔眼镜,宋代文献也没有关于眼镜的史料,而在传教士来华之前的元代,中国人已发明使用了一种保护眼镜。

部分内容摘录如下——

元代的《析津志》云:“幽燕沙漠之地,风起则沙尘涨天,显宦有鬼眼睛者,以魫为之,嵌于眼上,仍以青皂帛系于头。”“魫”是什么? 明代张自烈《正字通》云:“鱼脑中骨亦曰枕。别作魫”。则“魫”,即指鱼之枕骨。它如何制作成透明片呢?明时制灯,多用羊角浸入水中,加适当的溶质,经长时间的煮沸成为胶状,浇到模中使成薄片,冷却后即呈透明或半透明,用它来做灯罩,称为“羊角灯”或“明角灯”。那时也有用鱼脑骨代替羊角做成透明灯罩的“魫灯”。明代王鳌《姑苏记》记“吴灯”云:“掷空小球灯,滚地大球灯,又有鱼魫、铁丝、麦杆为之者。”《明史·仪卫志》、《西湖志余》也都提到“魫灯”。由此可见,元人已由鱼脑骨作原料制成透明片,用黑色丝带将其系于眼睛之前,称为“鬼眼睛”,它在结构和功效上都符合眼镜的定义。应当指出,《析津志》是元熊梦祥撰,此条列于“风俗”类,当是多年流行的事物,所以说元代已发明了保护眼镜,是有充足理由的。到了清代,《钦定日下旧闻考》引此条却没有“显宦”二字,可能是传抄和版本问题,也可能是这种保护眼镜在元代还比较珍贵,只有“显宦”才能享用,到了清代乾隆年间,眼镜已比较便宜,一般人家均能购备,非常普遍,故删去“显宦”二字。

如果上述史料分析不错的话,那么传说的马可·波罗看到元朝官吏戴眼镜的可能性,并非完全不存在。再者,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眼镜,也是用丝线把镜片挂在耳朵上,这种式样的眼镜并非西方独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