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10:《清代宫廷眼镜研究》

10.《清代宫廷眼镜研究》.jpg

毛宪民《清代宫廷眼镜研究》,《文物世界》,200201

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,探讨了了眼镜在中国的简要历史,清代宫廷眼镜的来源特点、种类特点,清雍正朝宫廷眼镜的制作特点,康熙、雍正皇帝使用眼镜的特点,清乾隆、嘉庆、道光皇帝使用眼镜的微妙心态等。

部分内容摘录如下——

眼镜在中国的简要历史

“眼镜”是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简单光学器件,它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,正所谓:“古未有眼镜,至有明始有之,本来自西域。”西方制作的眼镜片均为玻璃制品,其在明代宣德年间传人中国。

明末至清代的制镜工匠,特别是“粤东人仿其式,以水晶石制之”。这种以水晶代玻璃仿造西方式样的眼镜,与西方玻璃眼镜相比,则毫无逊色,更胜一筹。

清代宫廷眼镜的来源

清代宫廷眼镜的来源,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,主要来自于“西洋人”的进献,和王公大臣及粤海关官员的进贡,以及清宫总管内务府在京城古玩市场购买,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等。

另外,宫廷眼镜来源即是从王公大臣和粤海关官员进贡所得,这在清代康熙、雍正等朝的《宫中进单》档案中得到反映。眼镜进贡宫中绝不仅是“西洋人”所进献的一两副,而达百余副之多。

清代宫廷眼镜的种类

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明清宫廷遗存的近百余副大小不一、式样玲巧、做工精细的眼镜,其中有平光镜、近视和老花镜等,其中尤以老花镜为多。……眼镜片有水晶、茶晶、墨晶及玻璃之分,但镜片一般均为圆形或椭圆形。眼镜架梁有金、银、铜、骨、牙、玳瑁、牛角、黑漆木描金花及丝绳等。所谓“丝绳”,即在眼镜片两侧安装有丝线(绳),可系绕在两耳或两侧帽沿上。眼镜盒形状有圆形、椭圆形、葫芦盒扁腰圆形、桃心形、长方形等;质材种类有绿鲨鱼皮套、丝绸、缂丝及锦缎质套,还有紫檀木盒、锦盒、绒盒、黑漆梅竹盒、黑纸皮盒、黑漆皮盒、黑油花皮盒、哈蜊式日本漆盒等。

水晶眼镜。黄铜质镜架,至耳朵处的镜腿上包裹一层蓝色缎面,水晶镜片直径4.3厘米,两侧用铜质如意云纹片夹紧固定,在鼻框架处系结一根草绿色绦丝带,下垂坠一块长3.5、宽2.5厘米的黄白相间的玉石,上面雕饰简单的平水纹。

象牙柄玻璃眼镜。镜片直径5.3厘米,两镜片间鼻梁处以象牙做梁,再由铜片夹紧固定镜片。镜片一侧有一上宽下窄的手柄,长6厘米,属于手持式眼镜。此类眼镜现宫藏不多。

玳瑁水晶眼镜。玳瑁镜架梁呈暗棕红色,两只镜片直径4厘米,鼻梁间处以玳瑁雕饰成如意云纹和一金钱眼形状,玳瑁支架从眼角处至耳端长14厘米,其端处贴有“成下”二字。这副眼镜从其字号式样分析,显然是由中国工匠制作的。

黑漆皮圆盒玳瑁边折叠眼镜。圆盒直径8、高2厘米。圆盒盖上附一铜提环,盒开闭处各系一条黄色绦丝带。打开盒盖,内部上下均附有黄缎。盖内书朱字:“启明斋制,水晶眼镜,言无二价。”盒内叠放水晶眼镜一副,珊帽镜框圈直径5.8厘米,内嵌镜片直径S厘米,两圆镜片上方以铜质虹形支架固定连接。在两镜片外侧系两条黄丝带,长13厘米,似如镜架。最为珍贵的是,盒盖铜提环上还系有一条黄纸签墨书:“道光二十七年十月二十八日,常禄传上交眼镜一件着收”的字样。

金丝玻璃眼镜。配一棕红色丝绒长椭圆形眼镜盒,盒长14、宽5、高1.7厘米,盒内盖上有金黄色西文花体字。镜片为椭圆形,长径4.3、短径3.2厘米,金丝镜梁上镌刻“益精”和“STO益精14K”字样。金丝镜架,长10.5厘米,弯状柔韧,细软自如,质地极佳,镜架上有“14K”标记。这副金丝眼镜,做工精细,小巧玲珑,据鉴定系小朝廷时代专为清逊帝溥仪所配。

无独有偶,在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《清代内务府档案》时,也看到雍正时期内务府造办处的眼镜作、杂活作的活计时,有特意磨制各种不同岁数的镜片档案……从上述不同岁数种类的眼镜制作特点分析,估计是以年龄来标示老花镜的度数。

雍正朝宫廷眼镜的制作特点

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,工种齐全,分工明确,宫中一切活计全由造办处承造。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。康熙三十年(1691),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,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。三十二年(1693)开始设立作坊,四十七年(1708)全部迁出养心殿,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、白虎殿(今废)北的一带青瓦建筑里,负责制造和贮存各种作物。造办处设管理大臣2人,总管郎中2人,员外郎2人,主事、委署主事各1人,库掌、委署库掌24人,笔帖式15人。还设首领太监2名,太监21名,负责带领造办处匠役进宫修造事。造办处下设馆、处、作、厂等作坊,设催长、副催长、委署司匠、库守、苏拉等100多名,承应各项差务,所属各种匠役约200名……据《钦定大清会典事例》记载:“养心殿造办处……掌制造器用,凡治器之作十有四…...”,其中即有玻璃厂等,虽然杂活作、眼镜作没列其中,但雍正朝档案中却记载甚详。造办处杂活作的活计,有专门为眼镜配做圈梁、眼镜套等;有的眼镜套专用精良丝绸锦缎织绣,所以还必须送到苏、杭等地专门制作。

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眼镜作有专门的眼镜匠人,主要听命皇帝旨意制作、仿制和“收拾”(即修理)其眼镜。

雍正朝制作标明岁数度数的眼镜,一是“上用”,即雍正皇帝之用;二是雍正皇帝赏赐给不同岁数的宠臣和心腹之人。因此,宫中制作眼镜和使用眼镜的数量也极大。

眼镜照西洋眼镜样式仿制,再加之中国的吉祥饰物,如镌刻“寿”字等,也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或仿制眼镜的一个特点。

雍正皇帝对所制的眼镜,凡不合规格、不确度数的,都要造办处眼镜作及时“收拾”好,其制作要求十分苛刻,修理质量要求极高,宫廷档案中都有记载。可见雍正皇帝对眼镜的偏好到了极点。

从目前掌握的文献史料和实物看,雍正朝宫廷制作眼镜之多,已达到了登峰造极、无以复加的程度,用材用料十分讲究,做工细致,极为精巧。甚至不惜将宫中精美的工艺品改作眼镜配件…...雍正朝制作的眼镜为满足帝王的需要,甚至把后几年的眼镜都制作出来,暂存内务府造办处的库房,皇帝一旦需要,总管内务府会马上取出奉上。

康熙、雍正皇帝对眼镜的使用

康熙、雍正朝时期,眼镜被视为“贵值兼金价”的稀罕之物,其既有西方传教士之进献,又有本国工匠之制作,而且也成了帝王恩责予亲臣之物。

当然,赏赐的眼镜与皇帝佩戴的眼镜是有质量上的差别…...

清雍正朝时期,眼镜除了有供人佩戴矫正视力的作用外,还有一个使用特点,即供皇宫宫殿内装饰陈设之用。

清乾隆、嘉庆、道光皇帝使用眼镜的微妙心态

但需要说明的是,乾隆皇帝对使用眼镜的态度,虽说不赞成,但也并不反对别人佩戴眼镜,这可以从其御制诗中解疑。

嘉庆、道光皇帝对使用眼镜的态度,正与乾隆皇帝相反,是极力推崇,津津乐道不止。

结语

眼镜是西方传人中国的舶来品。此物始之于明,所谓“此物在前明极为贵重,或颁自内府或购之贾胡,非有力者不能得”。而至清代“此物兴于国初”,康熙、雍正朝时期,不但宫内能制作眼镜,社会上的能工巧匠也能制作眼镜,如明末清初的光学仪器发明家孙云球,能独立地制作望远镜和眼镜等。“盖本来自外洋皆玻璃所制,后广东人仿其式,以水晶制成,乃更出其上也”。所以,社会上才有所谓“今水晶眼镜遍天下,市井狙侩且用之矣”。当然,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眼镜作所制作的“官样”眼镜,肯定从材质上要好于社会上制作的眼镜,这是不言而喻的。眼镜在清康、雍时期成为时尚。特别是雍正皇帝自元年登极始,即旨意内务府造办处配制眼镜…...

而且,那时清代皇族及王公大臣等官僚服制繁琐,为显示其身份地位,其男子身上平时佩服挂件,包括香荷包、扇套、眼镜盒、烟袋、火镰以及割肉吃的刀叉等等。…...而随着社会上眼镜制造业的不断发展,眼镜的品种日渐丰富起来,向更加重视眼镜外形的材料和美观上发展,因而更加突出其装饰性效果。